网络的虚无作用与学生责任感的消解:方式及对策
分类:
- 道德教育
¥1.40
购买后有效期:
5 天
福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学生个体身上造成了三种虚无:现实自我的虚无、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以及社会角色的虚无。这三种虑无进而造成了学生责任感的消解。具体而言。第一,现实自我的虑无导致了虚拟“我”的产生,这种“我”不仅忽略现实,还会忽略网络环境的要求,进而失去应有的责任感;第二,集体成员感的虚无使得“我”孤立地存在,这自然失去了对于未来和他人的责任感:第三,社会角色的虚无使得我处于“无根”状态,这一状态容易让个体丧失自我的各种角色定位及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各种期待及要求,进而丧失应有的责任感。对于网络的虚无作用,教育者需要积极应对。第一,教育者需要培育合理的网络观,让学生意识到网络信息的片面性:第二,教育者需要营造核心网络,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培养其社会交往的习惯:第三,教育者需要给学生培育适切的角色观,让学生学会理性建构的社会角色。
关 键 词:网络技术;虚拟社会;虚无;学生责任感
课题来源: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 2019 年度重点课题“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法论研究”(项目编号:19GYBO05)、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 2019 年度重大招标课题“深圳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ADAZZ19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孔祥渊(1988-),男,山东临沂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规格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