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遮蔽与生成取径 兼论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价值
分类:
- 基本理论
¥1.60
购买后有效期:
5 天
摘要:长期以来,专业化的教育实践研究秉持着本质主义和还原论的研究逻辑,在技术理性和现代性的联结下推波助澜,产生了具有演绎性、预设性、单一性特征的“输入一一产出”研究模式,遮蔽并异化了教育实践研究的意义。生成作为一种过程性、交互性的思维方式,亦是一种具身交互的认知范式,在对实践研究的意义探寻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作为一种主体间参与的意义建构模式,生成的教育实践研究强调研究主体通过具身行动关切真实的教育变革情境和问题,回归教育实践研究的初心:充分重视主体间的交互行动和协作,发掘兼具理性认识和个体经验的实践理论:重新审视研究活动对实践者的生命意义彰显人文研究的道德价值。
关 键 词:教育实践研究;教育研究:意义
课题来源: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学者介入教育活动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反思
(项目编号:BA20190231)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石烨(1994-).女,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学校变革:李太平(1963-),男,湖北薪春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规格属性